▌简介
哌替啶,又名杜冷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属于强效中枢神经抑制剂。它的镇痛作用虽弱于吗啡,但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在医疗领域主要用于缓解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癌症晚期疼痛等,也可用于手术麻醉前的镇静。
哌替啶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合理医疗剂量下,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若长期超剂量使用或非医疗目的滥用,会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被列为严格管制的麻醉药品。
中文名 | 哌替啶 | 危害二 | 导致药物依赖 |
外文名 | Pethidine | 危害三 | 引发器官功能衰退 |
别名 | 杜冷丁/度冷丁 | 成瘾性 | 强(生理依赖) |
类别 | 阿片类药物(医疗/毒品) | 特点 | 医疗用于镇痛 |
危害一 | 抑制呼吸致死 | 滥用方式 | 注射/口服 |

▌历史演进
哌替啶于 20 世纪 30 年代由德国化学家合成,最初是为了寻找一种替代吗啡的镇痛药。因其镇痛效果明确且合成相对容易,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哌替啶被广泛用于战地医疗,缓解伤员的剧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哌替啶在全球医疗领域得到普及,成为常用的镇痛药之一。但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成瘾性问题逐渐显现。20 世纪中后期,哌替啶的滥用现象开始增多,一些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并滥用,以追求欣快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健康和社会问题。
为遏制哌替啶的滥用,各国陆续将其纳入严格管制范围。我国一直对哌替啶实行严格的麻醉药品管理,规范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以防止流入非法渠道。尽管如此,哌替啶的非法贩卖和滥用仍时有发生,是毒品管制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
▌形态特征
在医疗领域,哌替啶常见的剂型有注射剂和片剂。
注射剂是最常用的剂型,为无色的澄明液体,装在安瓿瓶中,主要用于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起效迅速,一般注射后 10 分钟左右即可发挥镇痛作用,作用持续时间约 2-4 小时。
片剂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压制而成,多为白色或类白色,形状多为圆形,表面可能刻有药品标识或剂量信息,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起效较注射剂稍慢,但使用方便。
非法流通的哌替啶形态与医用剂型基本一致,但可能存在假冒产品,其成分和浓度不稳定,滥用时风险更高。此外,非法渠道的哌替啶可能被稀释或掺杂其他物质,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的危害性。
▌成瘾机制
哌替啶的成瘾机制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类似,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实现。
当哌替啶进入人体后,会与大脑和脊髓中的 μ 阿片受体结合,激活奖赏通路,促使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多巴胺是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增加会使人产生欣快感、舒适感,暂时忘却疼痛和烦恼。
长期使用哌替啶,人体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一方面,阿片受体的敏感性降低,需要不断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镇痛或欣快效果,即产生耐受性;另一方面,身体会减少内源性阿片肽(人体自身产生的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的合成与释放,导致身体对哌替啶产生依赖。
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哌替啶,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烦躁不安、失眠、肌肉疼痛、震颤、出汗、流涕、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不适症状会驱使使用者再次寻求哌替啶,以缓解痛苦,从而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依赖,最终成瘾。
▌健康影响
•对身体器官的损害
哌替啶对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变浅,剂量过大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这是哌替啶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使用哌替啶的风险更高。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哌替啶可能引起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尤其与其他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合用时,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长期滥用哌替啶还会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影响营养吸收,使身体逐渐消瘦、虚弱。此外,哌替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去甲哌替啶,这一代谢产物具有神经毒性,长期积累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震颤、惊厥等。
•对精神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短期使用哌替啶可能引起头晕、头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长期滥用哌替啶会对精神状态造成严重影响,使用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烦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性格也可能发生改变,变得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同时,神经系统的损害还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社会危害
哌替啶的滥用对家庭危害极大。成瘾者为了获取药物,会花费大量金钱,导致家庭经济拮据,甚至倾家荡产。他们的行为会让家人时刻处于担忧和痛苦之中,破坏家庭关系,许多家庭因哌替啶滥用而矛盾不断,最终破裂,给家人尤其是子女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层面,哌替啶的非法贩卖会滋生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非法生产、运输、贩卖哌替啶,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同时,哌替啶成瘾者在药物作用下,可能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精神异常等情况,增加交通事故、工作事故的发生几率,威胁社会公共安全。
此外,哌替啶滥用还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医疗资源用于治疗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和相关疾病,司法资源用于打击非法贩卖活动等,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法律法规
我国对哌替啶的管理严格依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将其列为麻醉药品进行最高级别管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生产、贩卖、运输、储存哌替啶,以及非法提供哌替啶给他人使用,均属于犯罪行为。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哌替啶的,无论数量多少,都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数量和情节严重程度,量刑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到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在医疗使用方面,哌替啶的处方权仅限于具备麻醉药品处方资格的医生,医疗机构需严格按照 “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的 “五专” 管理制度进行管理,防止流失。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也必须取得相应的许可,严格遵守生产、销售规定。
国际上,哌替啶被列入《1961 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管制范围,各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哌替啶的非法交易和滥用,规范其在医疗领域的合理使用。
哌替啶在医疗中是缓解剧痛的重要药物,但滥用就会沦为毒品。我们应正确认识哌替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合理医疗使用,坚决抵制非法滥用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与健康。如发现涉及哌替啶的违法犯罪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