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首都为北京。官方语言为汉语普通话。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截至 2023 年,全国总人口约 14.1 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文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人民币
外文名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官方语言汉语(通用普通话)
简称中国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首都北京人口数量约14.08亿(2024年)
所属洲亚洲国土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

约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随后经历了商朝、周朝,其中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 秦朝,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经历了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其中,汉朝开创了 “汉武盛世”,唐朝达到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的繁荣局面,宋朝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清朝前期出现了 “康乾盛世”。​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地理环境

(一)位置信息​

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 4°-53°、东经 73°-135° 之间。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腹地,北接蒙古、俄罗斯,南邻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东北与朝鲜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相连,东南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二)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被誉为 “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海拔在 1000-2000 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

中国山脉众多,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等。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 8848.86 米。​

(三)气候条件​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东部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或温和少雨(亚热带、热带);西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较少。​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可达 1600 毫米以上,西北内陆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

(四)自然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钨、锑、稀土等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沙漠、戈壁等均有分布,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

水资源总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相对短缺,长江、黄河、珠江等是主要的河流。​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有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三大林区,森林覆盖率约 24%。​

生物资源丰富,有众多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水杉、银杏等。

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全国共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23 个省: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

5 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自治区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

4 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直辖市由中央直接管辖)。​

2 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 “一国两制” 政策)。​

重要城市有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广州、深圳是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重庆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直辖市等。

国家象征

(一)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左上角有五颗黄色五角星,其中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二)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三)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旋律激昂,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热情和奋勇抗争的精神。​

(四)国花​

中国目前尚未正式确定国花,牡丹和梅花是呼声较高的候选花种,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

(五)首都​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有着 3000 多年的建城史和 800 多年的建都史,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人口情况

截至 2023 年,中国总人口约 14.1 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56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 91.11%;其他 55 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等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官方语言为汉语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受到法律保护。

政治体制

(一)政体​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现任国家主席是习近平。​

(三)政府首脑​

国务院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首脑,负责主持国务院的工作,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现任国务院总理是李强。​

(四)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相应的职权。​

(五)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不属于国家机关,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六)司法机构​

中国的司法机构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分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分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经济发展

(一)经济体系​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产业

1.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甘蔗等,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2.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纺织、航空航天等。在高铁、5G、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电等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服务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等。金融市场日益完善,旅游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文化特色

(一)语言文字​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表意性特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依法保障其使用和发展。​

(二)宗教信仰​

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传入后也得到了发展。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传统习俗​

中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节日方面,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清明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在饮食文化上,中国菜肴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有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之分,注重色、香、味、形俱全。​

在礼仪方面,尊老爱幼、礼貌待人是传统美德,见面时的问候礼仪、待客之道等都有一定的规范。​

(四)艺术

1.文学: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古代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誉为 “四大名著”。近现代文学也涌现出鲁迅、茅盾、巴金等著名作家和大量优秀作品。

2.书法绘画: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历代书法家众多,作品传世丰富。绘画艺术形式多样,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是传统绘画的主要门类,注重意境的表达,著名的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齐白石、徐悲鸿等。

3.音乐舞蹈:中国传统音乐有古琴、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音乐作品风格多样,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是经典曲目。传统舞蹈历史悠久,有宫廷舞、民间舞等,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舞、秧歌、龙舞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独具特色,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和谐,如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建筑也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如上海外滩的建筑群、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等。

军事力量

中国的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基础,具有强大的地面作战能力;海军负责保卫国家海上安全和海洋权益,拥有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装备;空军主要担负空中作战、防空反导等任务,装备有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等;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战略支援部队为各军种提供信息支持等保障。​

中国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社会状况

(一)教育​

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日益增强,文盲率大幅下降。​

(二)医疗​

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就医负担,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在重大疾病防治、疑难病症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21 年达到 78.2 岁。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础设施​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发展迅速。交通方面,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铁营业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机场、港口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通信领域,5G 网络建设领先世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等。​

(四)社会事业​

中国在社会保障、就业、扶贫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外交关系

(一)外交政策​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与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

1.与俄罗斯的关系:中俄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科技、国际事务等领域保持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典范。

2.与美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尽管中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国在经贸、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是唯一正确途径。

3.与欧盟的关系: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密切。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为欧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双方致力于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4.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东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安全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与日本、韩国保持着经贸和文化交流,努力推动关系健康发展;与印度通过对话协商处理分歧,寻求共同发展。

5.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6.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推动多边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资源

(一)著名景点

1.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西周时期,秦灭六国后连接和修缮,此后各朝代不断修筑,总长超过 2.1 万公里。长城分布于中国北方多个省份,以明长城最为著名,如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故宫:位于北京,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始建于 1406 年,建成于 1420 年,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故宫建筑宏伟壮丽,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为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

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及陪葬坑。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出土了大量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和战车,造型逼真,排列整齐,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艺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4.桂林山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多为喀斯特地貌,拔地而起,千姿百态;漓江穿城而过,江水清澈,两岸风景如画,有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之感。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光的代表,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观赏。

5.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是一个以高山湖泊、瀑布、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要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的湖水色彩斑斓,有 “童话世界” 之称,拥有九寨沟、黄龙等著名景点,1992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6.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始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苏州园林以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为造园理念,注重师法自然,追求意境,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都是著名的园林,199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二)旅游特色​

中国的旅游特色丰富多样,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现代的都市魅力。

1.历史文化之旅: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遗迹众多,从古代的宫殿、长城、陵墓到近代的革命纪念地,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西安感受秦汉唐的辉煌,在北京领略明清的皇家气派,在南京、上海等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2.自然风光欣赏: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风光多样,有雄伟的高山、秀丽的江河、神秘的峡谷、广袤的草原、无垠的沙漠、美丽的湖泊等。从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到东海的舟山群岛,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海南的热带风光,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民族风情体验:中国有 56 个民族,各民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服饰饮食和艺术文化。游客可以到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体验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参加民族节日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4.现代都市观光:中国的许多城市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城市有繁华的商业区、高耸的摩天大楼、先进的交通设施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购物、品尝美食、观看演出,感受现代中国的发展活力。

(三)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增长、就业、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19 年,国内旅游人次达 60.06 亿,入境旅游人次达 1.45 亿,旅游总收入达 6.63 万亿元。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较大冲击,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旅游业逐渐复苏。​

中国的旅游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同时,不断推进旅游国际化,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旅游。未来,中国将继续挖掘旅游资源潜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使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