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国(印度)

简介

印度共和国,简称 “印度”,位于亚洲南亚次大陆,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其东北部与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抵印度洋。国土面积约 298 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首都为新德里。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同时还有多种地方语言。宗教多样,印度教为主要宗教,信徒占总人口的 80% 以上。截至 2023 年,印度人口约 14.2 亿,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金砖国家成员,在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

中文名印度共和国货币印度卢比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India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
简称印度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首都新德里人口数量约14.6亿(2025年)
所属洲亚洲国土面积约2980000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2500 年至前 1500 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吠陀文化逐渐形成。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4 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公元前 322 年,孔雀王朝建立,阿育王时期达到鼎盛,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公元 4 世纪至 6 世纪,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随后,印度陷入分裂,先后遭受阿拉伯人、突厥人等入侵。1206 年,德里苏丹国建立,伊斯兰教开始在印度传播。1526 年,莫卧儿王朝建立,印度再次实现统一,建筑、艺术等领域成就辉煌,泰姬陵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逐渐建立殖民统治。1857 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起义失败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影响深远。1947 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宣布独立,1950 年 1 月 26 日,成立印度共和国,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独立后,印度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但经济和社会仍在不断发展。

地理环境

(一)位置信息​

印度位于北纬 8°24′-37°36′、东经 68°7′-97°25′之间,地处南亚次大陆的核心位置,是连接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二)地形地貌​

印度地形复杂多样,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 6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为印度提供了天然的北部屏障;中部是恒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印度主要的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区;南部是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高原东西两侧分别为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沿海地区有狭窄的平原。印度河流众多,恒河是印度最主要的河流,被印度人视为 “圣河”,此外还有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

(三)气候条件​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雨季(6-9 月)、旱季(10 – 次年 5 月),其中旱季又分为凉季(10 – 次年 2 月)和热季(3-5 月)。雨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旱季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印度年平均降水量约 1100 毫米,但降水分布不均,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之一,而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则降水稀少。​

(四)自然资源​

印度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其中煤和铁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约为 21.67%,盛产柚木、檀香木等珍贵木材。印度的农业资源多样,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多种农作物,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

行政区划

印度全国划分为 28 个邦和 8 个联邦直辖区(截至 2023 年)。邦享有较大的自治权,联邦直辖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重要的邦包括北方邦(人口最多的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最发达的邦之一)、西孟加拉邦等。重要城市有首都新德里,是全国政治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金融、商业中心;加尔各答是东部重要的港口城市;班加罗尔是印度的 “硅谷”,以信息技术产业闻名; Chennai(金奈)是南部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

国家象征

(一)国旗​

印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 3:2。旗面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中间白色部分有一个蓝色的法轮。橙色象征勇气、献身精神;白色象征纯洁和真理;绿色象征信心、生命和繁荣;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上的狮首图案之一,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着印度古老的文明。​

(二)国徽​

印度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主体为四只狮子背靠背站立,象征力量、勇气、信心和骄傲。狮子下方是一轮法轮,法轮两侧分别是一头大象和一匹马,代表着古代印度的两个著名王朝 ——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底部的绶带上用梵文写着 “唯有真理得胜”。​

(三)国花​

印度的国花是莲花,莲花在印度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着纯洁、神圣和吉祥,深受印度人民的喜爱。​

(四)国鸟​

印度的国鸟是蓝孔雀,蓝孔雀是印度的特有鸟类,象征着美丽、优雅和骄傲。​

(五)首都​

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北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新德里与旧德里组成德里国家首都辖区,新德里规划整齐,政府机构、外国使馆等集中于此;旧德里则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风貌。

人口情况

截至 2023 年,印度人口约 14.2 亿,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恒河平原和沿海地区。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 46.3%)、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等。​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地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政府、教育、商业等领域广泛使用。印度宗教多样,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信徒占总人口的 80.5%;伊斯兰教信徒占 13.4%;此外还有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信徒。

政治体制

(一)政体​

印度实行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由议会、政府和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

(二)国家元首​

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由议会两院和各邦立法会议成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 5 年。总统主要行使礼仪性职权,如签署法律、任命总理等,没有实际行政权力。现任总统是杜尔帕迪・穆尔穆(Droupadi Murmu)。​

(三)政府首脑​

总理是印度的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经总统任命后组织内阁,掌握国家实际行政权力,负责国家的日常治理和政策制定。现任总理是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

(四)议会​

印度议会实行两院制,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有 245 名议员,其中 233 名由各邦和联邦直辖区选举产生,12 名由总统任命,任期 6 年,每 2 年改选三分之一;人民院有 543 名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 5 年。人民院在立法和财政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政府对人民院负责。​

(五)司法机构​

印度的司法机构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构,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审理各类上诉案件,拥有司法审查权。此外,还有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各级法院,负责审理不同类型的案件。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经济发展

(一)经济体系​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支柱。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失业问题等挑战。​

(二)主要产业

1.农业:农业在印度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 左右,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 42%。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甘蔗等。但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粮食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

2.制造业:制造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5% 左右,主要包括纺织、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硬件、医药等行业。近年来,印度政府提出 “印度制造” 计划,旨在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服务业: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0% 左右,包括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旅游、电信等领域。信息技术产业是印度服务业的亮点,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班加罗尔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中心,被称为 “印度硅谷”。

文化特色

(一)语言​

印度语言众多,是世界上语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 – 伊朗语族,是印度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殖民时期传入,如今在政府、教育、商业等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印度各邦还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如泰米尔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等,据统计,印度有超过 1600 种语言和方言。​

(二)宗教​

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宗教对印度的文化、社会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其教义和习俗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徒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此外,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在印度也有一定的信徒,各宗教在印度共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三)传统习俗​

印度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与宗教和文化密切相关。在节日方面,印度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排灯节(印度教的重要节日,象征光明战胜黑暗)、洒红节(也叫胡里节,人们互相抛洒彩色粉末和水,庆祝春天的到来)、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基督教节日)等。在饮食方面,印度人饮食多样,北部以小麦为主食,南部以大米为主食,喜欢用咖喱调味,印度菜口味浓郁。由于宗教原因,许多印度教徒不食牛肉,穆斯林不食猪肉。在礼仪方面,印度人见面时行合十礼,对长辈和客人非常尊重。​

(四)艺术

1.文学:印度文学历史悠久,古代文学以梵文文学为代表,《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印度最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对印度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爱情和自然的赞美。

2.音乐舞蹈:印度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印度古典音乐分为北印度古典音乐和南印度古典音乐,使用西塔琴、塔布拉鼓等传统乐器,旋律优美,节奏复杂。印度古典舞蹈历史悠久,主要有 Bharatanatyam(婆罗多舞)、Kathakali(卡塔卡利舞)等,舞蹈动作优美,表情丰富,通常表现神话故事和宗教主题。

3.建筑:印度建筑艺术成就辉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建筑规划整齐;孔雀王朝时期的阿育王石柱体现了早期佛教建筑的特点;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达到了顶峰,泰姬陵是莫卧儿建筑的代表作,以其精美的设计和洁白的大理石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此外,印度还有许多古老的神庙,如克久拉霍神庙群,以其精美的雕刻而著称。

4.电影:印度电影产业发达,宝莱坞是印度电影的代名词,年产电影数量众多,不仅在印度国内广受欢迎,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印度电影通常包含歌舞元素,情节曲折,情感丰富,深受观众喜爱。​

军事力量

印度的武装力量称为印度武装部队,由陆军、海军和空军组成,总兵力约 144 万(2023 年),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武装力量之一。总统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通过内阁总理领导的国防部对军队实施指挥。​

陆军是印度武装部队中规模最大的军种,兵力约 123 万人,装备有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等武器装备,主要负责陆地防御任务。海军兵力约 7.8 万人,拥有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舰艇,负责维护印度的海上安全和利益,在印度洋地区具有较强的实力。空军兵力约 13.2 万人,装备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飞机,具备空中作战和支援能力。​

印度重视军事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军事的投入,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也在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防工业,自主研发武器装备。印度是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其核力量是印度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状况

(一)教育​

印度实行 12 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学 5 年、初中 3 年、高中 4 年),但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实力,拥有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大学等知名高校,在信息技术、工程等领域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印度的识字率约为 74.04%,农村地区和女性的识字率相对较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二)医疗​

印度的医疗体系由公立医疗和私立医疗两部分组成。公立医疗由政府提供,价格低廉,但医疗资源匮乏,服务质量较低;私立医疗条件较好,服务质量高,但价格昂贵,普通民众难以承受。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约为 69.66 岁,婴儿死亡率较高,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不过,印度的医药产业较为发达,是世界上主要的仿制药生产国之一。​

(三)基础设施​

印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交通方面,公路网络总里程较长,但高等级公路比例较低;铁路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络之一,但设施陈旧,速度较慢;航空运输发展较快,拥有多个国际机场,如德里国际机场、孟买国际机场等;海运主要依靠沿海的港口,如孟买港、加尔各答港等。​

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也有待改善,虽然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在不断提高,但农村地区的通信条件仍然较差;能源供应紧张,电力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社会问题

印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贫困问题:印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贫富差距悬殊,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2.种姓制度:虽然印度法律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低种姓人群在教育、就业、社会地位等方面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3.性别不平等:印度社会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女性在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强奸、家庭暴力等针对女性的犯罪时有发生。

4.人口问题: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就业、教育、医疗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5.卫生问题:印度的公共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不足,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导致传染病易于传播。

外交关系

(一)外交政策​

印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印度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也重视与大国的关系,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二)与主要国家的关系

1.与中国的关系: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50 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波折。近年来,中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贸易额持续增长,同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着沟通与协调。但两国在边界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推动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2.与美国的关系:印美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美国将印度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双方在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方面有共同利益。但两国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也存在一定分歧。

3.与俄罗斯的关系:印俄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军事、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密切。俄罗斯是印度重要的武器供应国,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也保持着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4.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印巴两国因历史、宗教、领土(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等原因,关系长期紧张,曾爆发多次战争和冲突。尽管双方进行过多次对话和谈判,但分歧依然存在,关系时好时坏,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一定威胁。

5.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印度重视与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重要成员,致力于推动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但与部分周边国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如与孟加拉国的水资源分配问题等。

旅游资源

(一)著名景点

1.泰姬陵:位于北方邦阿格拉市,是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妻子而建,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筑精美,雕刻细腻,对称和谐,被誉为 “爱情的丰碑”,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2.德里红堡:位于德里旧城区,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由沙贾汗下令建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红堡因用红色砂岩建成而得名,建筑宏伟壮观,内部有许多宫殿和花园,是莫卧儿建筑的杰出代表,见证了莫卧儿王朝的辉煌历史。

3.阿格拉堡:位于阿格拉市,与泰姬陵隔河相望,是莫卧儿王朝的重要城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格拉堡由红砂岩建成,内有许多精美华丽的宫殿和清真寺,如贾汉吉尔宫、八角塔等,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和伊斯兰的特色。

4.斋普尔:位于拉贾斯坦邦,是印度著名的 “粉红之城”,城市建筑多为粉红色,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斋普尔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琥珀堡、城市宫殿、风之宫殿等。琥珀堡是斋普尔最著名的城堡,建在山顶上,景色壮丽;风之宫殿以其众多的窗户而闻名,据说古代王妃们可以通过窗户观看外面的世界。

5.克久拉霍神庙群:位于中央邦,是一组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庙以其精美的雕刻而著称,雕刻内容丰富,包括神话故事、生活场景等,工艺精湛,是印度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6.喀拉拉邦回水:位于印度南部喀拉拉邦,是由河流、湖泊和海湾组成的独特水系,被称为 “东方的威尼斯”。游客可以乘坐传统的长尾船(Kettuvallam)在回水地区游览,欣赏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感受宁静祥和的氛围。

(二)旅游特色​

印度的旅游特色丰富多样,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宗教风情、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民俗文化。

1.历史文化之旅:印度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从古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莫卧儿王朝,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印记,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印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宗教体验之旅:印度是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宗教圣地和神庙,如瓦拉纳西(印度教圣地,恒河沿岸的古城)、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地)等,游客可以体验不同宗教的文化和习俗,感受浓厚的宗教氛围。

3.自然风光欣赏:印度的自然风光多样,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南部的海滩,从西部的沙漠到东部的雨林,都有独特的魅力。游客可以在喜马拉雅山徒步,在喀拉拉邦回水地区泛舟,在果阿海滩度假,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4.民俗文化体验:印度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游客可以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如洒红节、排灯节等,观看传统的音乐舞蹈表演,品尝正宗的印度美食,体验印度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就业和外汇收入有着重要的贡献。印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简化签证手续,加强旅游宣传推广,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2019 年,印度接待外国游客约 1090 万人次,旅游收入约 280 亿美元。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近年来逐渐恢复。印度的旅游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等,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未来,印度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旅游环境,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印度成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