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茶(毒品)

简介

巧茶,别名恰特草、阿拉伯茶、东非罂粟等,是卫矛科巧茶属的一种多年生灌木植物。其茎叶中含有卡西酮等精神活性物质,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在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嚼食巧茶的嫩叶和嫩芽是一种传统习俗,被认为能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但由于其成瘾性和对健康的危害,巧茶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列为毒品进行严格管制,非法种植、贩卖、运输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

中文名巧茶危害二导致精神异常
外文名Khat危害三引发厌食消瘦
别名恰特草/阿拉伯茶/东非罂粟成瘾性较强(心理依赖)
类别植物类毒品特点新鲜叶片含兴奋物质
危害一损伤心血管系统滥用方式咀嚼叶片

植物学史

巧茶的使用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几千年,最早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被人类驯化种植。古埃及文献和阿拉伯古籍中均有关于巧茶的记载,当时主要作为提神药物和社交用品使用。19 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巧茶的种植和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东非、南亚等地区。20 世纪以来,随着对其成瘾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加深,国际社会开始对巧茶进行管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精神活性物质,各国也陆续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其流通。

形态特征

巧茶为常绿灌木,株高通常 1-5 米,最高可达 10 米。树皮灰白色至浅棕色,枝条细长,分枝能力强,小枝呈青灰色或浅棕色,表面光滑。叶片呈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 5-10 厘米,宽 1-3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明显密生的钝锯齿,叶片厚纸质,正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叶柄长 5-10 毫米。​

花小,白色,直径约 5 毫米,簇生于叶腋,花期为夏季。果实为核果,椭圆形,长约 1 厘米,成熟时呈红色至紫黑色,内含 1 粒种子。

分布范围

巧茶原产于非洲东北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和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阿曼),是当地的原生植物。目前,巧茶主要分布在北纬 10° 至 20° 之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包括东非的坦桑尼亚、乌干达,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以及南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在中国,巧茶属于外来物种,仅在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有零星非法种植记录。

生活环境

巧茶适应温暖干燥的气候,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 20-25℃的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 10℃,否则易受冻害。它对光照需求强烈,年日照时数需在 2500 小时以上,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旺盛。巧茶耐旱性强,适宜的年降水量为 300-600 毫米,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或砾质土壤,不耐水涝,在低洼积水地区生长不良。其生长的海拔范围较广,从海平面到海拔 2000 米的山地均能生长,但以海拔 500-1500 米的丘陵山地生长最佳。

生长习性

巧茶为多年生植物,生长周期长,寿命可达数十年。其生长速度中等,幼苗期生长较慢,3-5 年后进入成熟期。每年春季开始新梢生长,夏季进入生长旺季,秋季生长减缓。巧茶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种子发芽率较高,在适宜条件下 2-3 周即可萌发;扦插繁殖成活率也较高,插条在湿润环境中 1-2 个月可生根。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在贫瘠、干旱的环境中生长,但病虫害较少,主要病害为根腐病,多因土壤积水引起。

历史演进

在古代,巧茶是非洲和阿拉伯地区游牧民族和农民的重要提神物,用于缓解长途迁徙和繁重劳动带来的疲劳。7 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巧茶的使用在阿拉伯半岛得到进一步推广,但也受到部分宗教领袖的反对。19 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将巧茶视为 “野蛮人的习惯”,曾试图禁止,但未成功。20 世纪 50 年代后,随着全球毒品管制体系的建立,巧茶的危害性逐渐被国际社会认识。1971 年,《精神药物公约》将卡西酮列为受管制物质,巧茶的国际贸易开始受到限制。2010 年,中国将巧茶列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明确将其列为毒品进行管制。

成瘾机制

巧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卡西酮,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卡西酮进入人体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升高,从而产生兴奋、愉悦、增强自信等感觉。长期使用巧茶,会导致大脑多巴胺系统适应这种高浓度状态,减少多巴胺受体数量和敏感性,产生耐受性,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效果。同时,大脑奖赏回路发生改变,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停止使用后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失眠、强烈渴求等戒断症状,促使使用者继续使用,最终形成生理和心理双重成瘾。

健康影响

•生理危害

口腔与消化系统:长期嚼食巧茶会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牙龈炎、口腔溃疡、牙齿磨损和龋齿,还会抑制食欲,引起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胃肠功能紊乱等。

心血管系统:卡西酮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长期使用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肥厚、高血压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中风。

呼吸系统:部分使用者将巧茶晒干后燃烧吸入,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泌尿系统: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尿频、尿急、蛋白尿等症状。

•精神与心理危害

短期影响:出现兴奋、焦虑、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

长期影响:可导致精神障碍,如妄想症、幻觉、抑郁、躁狂等,严重者会出现暴力倾向和自杀行为。此外,还会影响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导致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

社会危害

家庭问题:巧茶成瘾者往往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巧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引发家庭矛盾,破坏家庭关系,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社会治安:为获取毒资,部分成瘾者会从事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增加社会治安压力。

经济影响:在巧茶种植区,大量土地被用于种植巧茶,挤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农业结构,同时成瘾者劳动能力下降,影响社会生产力。

法律法规

国际层面:巧茶中的卡西酮被列入《1971 年精神药物公约》,属于严格管制的精神药物,缔约国需采取措施禁止其非法生产、贩卖和使用。

中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条、第三百五十二条,非法种植、买卖、运输、携带、持有巧茶等毒品原植物及其种子、幼苗的,均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也明确将巧茶列为毒品进行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从事与巧茶相关的活动。

其他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数国家均将巧茶列为受管制物质,禁止非法进口和使用;而在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巧茶传统使用国,其管制相对宽松,但也在逐步加强管理。

总之,巧茶作为一种具有成瘾性的毒品原植物,对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均构成严重威胁。加强对巧茶的管制,提高公众对其危害性的认识,是预防和打击巧茶滥用的重要措施。

评论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