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埃及)

简介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仅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属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扼守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海上航线的关键节点。国土面积约 100.1 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开罗。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教派为逊尼派,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总人口的 16%。埃及拥有约 1.04 亿人口(数据截至当前),人口密度较大,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约为 55% 。

中文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货币埃及镑
外文名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简称埃及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首都开罗人口数量约1.18亿(2025年)
所属洲非洲国土面积约1001449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埃及堪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 3200 年,美尼斯成功统一埃及,建立起首个奴隶制国家,自此开启了埃及历史上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等 30 个王朝的漫长历程。古王国时期,埃及大规模兴建金字塔,彰显出当时高度发达的建筑技艺与社会组织能力;中王国时代,经济蓬勃发展,文化艺术领域亦迎来复兴;新王国时期,生产力大幅提升,埃及开始对外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然而,进入后王朝时期,埃及内乱频发,外患不断,国力日渐式微。

公元前 525 年,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后的千余年里,又先后遭受希腊和罗马的征服。公元 641 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步走上阿拉伯化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之一。1517 年,埃及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882 年,英军占领埃及,使其沦为英国的 “保护国”。1922 年 2 月 28 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仍保留对埃及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关键问题的处置权。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控国家政权。1953 年 6 月 18 日,埃及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1958 年 2 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组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 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 “阿联”。1971 年 9 月 1 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 年 10 月,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继任,并四次成功连任,直至 2011 年辞职。2011 年初,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 月 11 日,穆巴拉克辞职,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国家权力。6 月底,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创立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尔西赢得总统选举并宣誓就职。2013 年 6 月底至 7 月初,埃及国内局势再度动荡,反对和支持穆尔西的民众分别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引发严重流血冲突。7 月 3 日,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中止现行宪法,并推出政治过渡路线图,随后任命临时总统,组建临时政府 。

地理环境

(一)位置信息

埃及地处北纬 22° 至 32°、东经 24° 至 37° 之间,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西与利比亚接壤,南与苏丹交界,东北与巴勒斯坦、以色列相邻。苏伊士运河犹如一条黄金水道,将红海与地中海紧密相连,是国际航运的重要通道,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

(二)地形地貌

埃及全境 96% 为沙漠,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尼罗河犹如一条生命之河,自南向北贯穿埃及全境,在两岸形成了宽约 3—16 公里的狭长河谷,河口处形成了面积达 2.4 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埃及的最高峰为沙伊卜巴纳特山,海拔 2187 米 。西奈半岛地势较为崎岖,分布着众多山脉和沙漠。

(三)气候条件

埃及气候多样,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 月平均气温 12℃,7 月平均气温 26℃,年平均降水量在 50-200 毫米之间。而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极高,可达 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30 毫米。每年 4-5 月间,埃及常受 “五旬风” 侵袭,狂风裹挟着沙石,给当地农作物带来严重危害 。

(四)自然资源

埃及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石油储量达 48 亿桶,天然气储量为 3.2 万亿立方米,磷酸盐储量约 70 亿吨,铁矿储量 6000 万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多种矿产资源。2015 年,埃及在近海海域发现了地中海范围内迄今最大的天然气田,潜在天然气蕴藏量高达 8500 亿立方米。埃及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在非洲国家中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四位 。

行政区划

埃及全国划分为 27 个省,分别为开罗省、吉萨省、盖勒尤比省、曼努菲亚省、杜姆亚特省、达卡利亚省、卡夫拉・谢赫省、贝尼・苏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亚省、索哈杰省、基纳省、阿斯旺省、红海省、西部省、艾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亚历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亚省、苏伊士省、东部省、马特鲁省和卢克索省。省下设有地区、城市、社区、村庄和城市社区等基层行政区划 。

国家象征

(一)国旗

埃及国旗由红、白、黑三个等大的横置长方形组成,旗面正中央绘有一只金黄色的鹰。红色象征着革命,白色代表纯洁,黑色则寓意着过去那段不幸的黑暗岁月。昂首挺立的金黄色雄鹰源自埃及国徽图案,象征着勇敢无畏,展现出埃及如雄鹰般不畏艰难,在广阔天空自由翱翔的精神 。

(二)国徽

埃及国徽主体是一只风格化的挺立雄鹰,鹰的胸脯朝前,双翅微微展开,鹰嘴朝右,羽毛多为黑色和金黄色。鹰胸前展示着垂直放置的埃及红、白、黑三色国旗,鹰爪连着题铭绶带,上面用阿拉伯文书写着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三)国花

埃及的国花是莲花,莲花在埃及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有白、蓝、红等多种颜色。由于在佛教文化中,荷花与不同属的睡莲常被混为一谈,因此也可以说埃及的国花包含睡莲 。

(四)首都

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也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面积约 3085 平方公里,人口约 2262 万(2024 年)。开罗历史悠久,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

人口情况

埃及人口约 1.04 亿,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主要集中在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提供了优越条件,聚集了全国 99% 的人口。埃及的主要民族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 84%,科普特人也是重要的民族群体,占比约 16%。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在埃及也较为普及,特别是在旅游、商业等领域广泛使用 。

政治体制

(一)政体

埃及实行共和制政体,总统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掌握实权。埃及政治体制强调公民权利和法治原则,致力于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 。

(二)国家元首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ul Fatah Al-Sisi)为现任埃及总统,他于 2014 年 6 月首次就职,2018 年 6 月成功连任,2023 年 12 月再度当选连任,并于 2024 年 4 月宣誓就职,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 。

(三)议会

2019 年 4 月,埃及修宪将议会由一院制改为两院制。众议院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财政权,政府对众议院负责并受其监督,任期为 5 年,设不少于 450 个席位。新设的参议院为咨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就立法、结约、外交政策等重大事项向众议院和总统提出建议,任期同样为 5 年,设 300 个席位。2020 年,埃及先后举行了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现任众议长为哈纳菲・贾巴利,参议长为阿卜杜瓦哈卜・阿卜杜拉齐格 。

(四)政府

2024 年 6 月,埃及政府进行改组,穆斯塔法・马德布利留任总理。现内阁成员共 31 人,主要成员包括工业事务副总理瓦齐尔、人力发展事务副总理阿卜杜勒加法尔、外交和侨民部长阿卜杜勒阿提、国防部长萨格尔、内政部长陶菲克等 。

(五)司法机构

埃及司法机构分为普通司法机构和行政司法机构。普通司法机构的最高部门是最高上诉法院,院长由侯斯尼担任。行政司法机构的最高部门是最高行政法院,院长由哈菲兹担任。开罗还设有最高宪法法院,负责解释法律法规的宪法性质,院长为布洛斯・法赫米。检察机构包括总检察院和地方检察分院,总检察长为哈马达・萨维 。

经济发展

(一)经济体系

埃及属于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约 46%,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6%;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8% 。

(二)主要产业

1.工业:埃及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工业产品出口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 60%,工业从业人员达 274 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 14% 。近年来,埃及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加大对制造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2.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国,埃及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耕地面积,鼓励青年投身农业生产。全国可耕地面积约为 310 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 3.7%。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尤其是中长绒棉(35mm 以下)和超长绒棉(36mm 以上),品质优良,被誉为 “国宝” 。经过一系列改革,埃及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埃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3.旅游业:埃及凭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高坝、沙姆沙伊赫等众多著名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22/2023 财年,埃及旅游业收入达到 1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8% 。埃及政府持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4.能源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是埃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在非洲名列前茅。埃及平均原油日产量达 71.15 万桶,天然气日产量达 1.68 亿立方米,国内消耗的天然气占总产量的 70%,其余 30% 用于出口 。此外,埃及的电力供应以火电为主,占比 86.9%,全国电网覆盖率高达 99.3%,在世界排名第 28 位。近年来,埃及也在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投资。

文化特色

(一)语言

阿拉伯语是埃及的官方语言和最主要的日常交流语言,在埃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广泛使用。此外,由于埃及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英语和法语在埃及也有一定的使用群体,特别是在旅游、教育、商业等领域,英语的使用频率较高 。

(二)宗教

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约 84% 的埃及人信奉伊斯兰教,且主要教派为逊尼派。科普特基督教在埃及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信徒,约占总人口的 16%。此外,埃及还有少数人信仰其他宗教。宗教在埃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埃及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习俗 。

(三)传统习俗

埃及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在社交礼仪方面,埃及人热情好客,见面时通常会行握手礼,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还会行拥抱礼和亲吻礼。在饮食方面,埃及美食独具特色,以面饼、米饭、豆类、蔬菜和肉类为主要食材,代表性美食有库沙里(一种由米饭、面条、豆类等混合而成的食物)、烤鸽子、炸豆丸子等 。埃及人注重家庭观念,家庭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四)艺术

1.建筑艺术:埃及建筑艺术举世闻名,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等古代建筑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内涵。金字塔以其宏大的规模、精准的构造和神秘的象征意义,成为埃及古代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卢克索神庙则以其壮观的柱廊、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示了古埃及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

2.文学艺术:埃及文学历史悠久,从古埃及的神话传说、诗歌到现代文学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现代埃及文学在阿拉伯世界乃至国际文坛都具有重要影响力,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纳吉布・马哈福兹,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埃及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

3.音乐舞蹈:埃及音乐融合了阿拉伯、非洲和地中海地区的音乐元素,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常见的乐器有乌德琴、卡侬琴、手鼓等。埃及舞蹈以东方舞(又称肚皮舞)最为著名,舞者通过优美的肢体动作、灵动的腰肢摆动和富有节奏感的舞蹈编排,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

军事力量

埃及拥有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在非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埃及军事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组成。陆军是埃及军事力量的主体,装备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火炮等武器装备;海军拥有各类舰艇,负责维护埃及的领海安全和海上权益;空军配备了先进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飞机,具备较强的空中作战和支援能力;防空军则主要负责国土防空任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防空体系 。埃及注重军事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同时加强本国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能力,以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

社会状况

(一)教育

埃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埃及拥有多所知名高等学府,如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涵盖了文、理、工、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然而,埃及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医疗

埃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公立医院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私立医院则提供更为多样化和高端的医疗服务选择。埃及在医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在热带病防治、眼科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加剧,埃及医疗系统也面临着医疗资源紧张、医疗服务压力增大等问题。

(三)基础设施

埃及交通运输便利,海、陆、空运输能力近年来增长迅速。铁路由 28 条线路组成,总长 10008 公里,日客运量达 200 万人次,开罗目前拥有 3 条地铁线路,总长 89.4 公里,地铁四号线正在分阶段建设中 。公路总长约 49000 公里。水运方面,埃及拥有 7 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约 3500 公里,亚历山大、塞得港等 62 个港口年吞吐总量为 800 万集装箱,海港贸易量达 1.01 亿吨,苏伊士运河作为国际重要航道,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空运方面,全国共有 30 余个机场,其中国际机场 11 个,开罗机场是重要的国际航空站,2008 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联盟 。此外,埃及在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全国电网覆盖率高达 99.3%,在世界排名第 28 位,能较好地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用电需求。通信方面,埃及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迅速,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庞大,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为民众的信息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四)社会问题

尽管埃及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是埃及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部分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窟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失业率也相对较高,尤其是青年失业率问题较为突出,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压力。此外,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外交关系

(一)外交政策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埃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重要成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埃及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

(二)与主要国家的关系

1.与中国的关系:中埃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1956 年 5 月 30 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近年来,中埃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中国是埃及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

2.与美国的关系:埃及与美国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一定的合作关系,美国是埃及的重要援助国之一。然而,两国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存在分歧,如中东局势、人权问题等。近年来,双方关系在合作与分歧中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 。

3.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成员,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埃及积极推动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与协作,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协调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共同应对地区挑战 。

4.与以色列的关系: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1979 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尽管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总体保持着和平共处的关系,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有着一定的合作 。

旅游资源

(一)著名景点

1.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中吉萨金字塔群最为著名,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着无数游客 。

2.狮身人面像:位于哈夫拉金字塔旁,是埃及著名的古迹。狮身人面像由一块巨大的岩石雕刻而成,头部是人的面孔,身体是狮子的形态,象征着法老的威严和力量 。

3.卢克索神庙:坐落在埃及卢克索市,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重要神庙。神庙内有壮观的柱廊、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现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和艺术成就 。

4.阿斯旺高坝:是埃及的重要水利工程,位于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市。高坝的建成不仅有效控制了尼罗河的洪水,还为埃及提供了大量的电力和灌溉用水,同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

5.沙姆沙伊赫: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端,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这里拥有清澈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和丰富的海洋生物,是潜水和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

(二)旅游特色​

埃及的旅游特色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游客可以在尼罗河上乘坐游轮,欣赏两岸的风光,感受埃及的历史变迁;也可以深入沙漠,体验沙漠探险的刺激与乐趣;还可以参观当地的集市,购买具有埃及特色的手工艺品,感受埃及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

(三)旅游产业发展

埃及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埃及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同时,埃及也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尽管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埃及旅游业经历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现出恢复和发展的态势,旅游业在埃及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评论抢沙发